昆明理工大学伏云发教授应邀来我院开展学术讲座
近日,一场关于前沿科技的学术交流在我院举行。昆明理工大学伏云发教授应邀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脑-计算机接口—变革性的人机交互暨国家基金申请辅导报告会》的学术讲座。浙江工业大学左伍衡教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张浩澜教授,我院科研副院长李静教授、学院青年骨干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和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参加,讲座由智能工程系副主任黄柯主持。
伏云发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的案例,全面而生动地阐述了什么是脑-计算机接口(BCI)、脑-计算机接口(BCI)能做什么、脑-计算机接口(BCI)的产业转化现状如何、脑机接口(BCI)在医学临床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等。
伏云发教授表示,脑电波于1924年发现,经过100年的发展,脑-计算机接口(BCI)研究这一新兴方向现已成为一个非常活跃和迅速发展的科学领域。他结合视频演示细致解说了脑-机接口(BCI)的功能,BCI技术能够通过解读大脑活动,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这在帮助残疾人士恢复或增强功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他表明多数BCI研发目前还在临床阶段,且临床周期比较长。但他相信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医学临床的转化应用,该技术必将影响医学实践并产生深刻变革。
随后,伏云发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并强调了BCI技术在伦理和隐私方面的挑战。他指出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伦理道德的遵守,科研人员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关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最后,伏云发教授还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对现场青年教师进行了指导。他结合自己的申请经验和评审视角,从选题、立项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方面为大家剖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要点。他还强调了申请书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逻辑性、条理性、创新性等,并鼓励大家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此次学术交流,不仅开拓了师生们的学科知识视野,激发了他们对科技探索的热情和对未来创新的憧憬,也促进了我院在人机交互技术领域的学术探索。
人物名片
伏云发,教授,博导,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脑认知与脑机智能融合创新团队负责人、昆明理工大学脑信息处理与脑-机交互控制学科方向团队负责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脑机融合与生物机器智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机接口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智能分会智能康复及人机工程学组委员、脑机接口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科普与科技伦理工作组副主席、云南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自2015年以来,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图文:郝文倩